为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近日,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筑梦寻遗”实践团成员回到自己的家乡重庆丰都、渝北、四川万源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调研等形式了解家乡的“非遗”传承与保护现状,号召民众对非遗文化给与更多关注。
名山名水,上善丰都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重庆地理中心的丰都,历史文化悠久,以鬼文化闻名中外,其丰都庙会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丰都县还拥有多项县级和市级非遗项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丰都庙会在“云端”举行。据悉,庙会期间通过线上赏巡游、线上逛市集、线上看非遗、线上游丰都等创新举措,打造出了不一样的丰都庙会新体验。丰都庙会是以鬼城文化为载体的,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期间实地走访了丰都鬼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丰都鬼城古代建筑群,内有奈何桥、鬼门关、药王殿等多座表现阴间的建筑,是集儒、道、佛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大街小巷,对当地群众进行采访交流,了解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及了解程度。
探秘川剧,传承国粹
川剧,俗称川戏,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作为中国戏曲宝库一颗璀璨的明珠,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实践团成员来到重庆市川剧院进行参观调研,探秘川剧的魅力。走进川剧院,实践团成员便被威严肃穆且又古色古香的建筑深深震撼。川剧博物馆分为《艺苑奇葩》、《巴蜀沃土》、《川剧英华》、《巴渝风韵》4个展区,有图片500余张,实物近1000件。展厅内金碧辉煌的明清古戏台为异地复建的文物,所有部件均为原件,戏台上的木雕被重新描上了金漆,金光闪烁。此外,红色忠肝义胆的关羽、黑色铁面无私的包公、白色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各色人物在脸谱墙一一呈现,十分惊艳。
大巴山里的天籁之音
“巴山背二哥啰哟哟!巴山背二哥哟……”诙谐入律的歌词,别具特色的唱腔,这便是《巴山背二哥》,是随着巴山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其历史可谓久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了解其发展现状,实践团成员来到万源市文化馆进行调研,文化馆馆长热情接待并对成员提出的相关疑问进行了细致解答。从采访中了解到,当地政府对非遗文化继承人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包括经费和活动举办的支持,多形式大力宣传非遗文化。但《巴山背二哥》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式,古老的山歌,是一代人口口相传才得以保留,如今,科技发展迅速,早已不再需要背二哥,长途背运的形式也逐渐被淘汰,山歌也面临着传承人失传的现象。为了更好的保存和展现《巴山背二哥》的真实情况,文化馆对该非遗项目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收集并摄影记录,让古老的歌曲重新在山野响起,让其永久传唱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此次“非遗”探寻之旅让实践团成员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与信念。
图/文:陈江红 周品 刘德欢